非农仍强,7月降息或落空
作者:管理员来源:汇富宝 www.jczv1584.com 时间:2025-07-07 09:58:12
7月3日,美国劳工部公布6月非农数据,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4.7万人,预估增11万人,前值上修至14.4万人。失业率4.1%,市场预期4.3%,前值4.2%。数据发布后,黄金一度跳水1%,10年美债收益率上行约10bp至4.36%,如何看待本次非农的影响?
第一,非农就业维持较高水平,与申领失业金人数下降一致,指向美国经济仍在温和增长。6月非农新增就业14.7万,与过去12个月平均值14.6万基本持平。首次申请最近三周持续下降,从6月7日的25.0万,逐渐降至28日的23.3万,下降了1.7万。最新的持续申请失业金人数也持平于196.4万,未再继续上升。
就业数据指向美国仍处于温和增长中。6月ISM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也在反弹,分别较5月反弹了0.5、0.9个百分点,进一步印证日内瓦协议以来,美国经济正在逐渐修复。
第二,政府就业改善,掩盖了私人部门就业的疲软。非农就业整体超出预期,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就业大幅增加,6月分别+4.7、3.3万人,其中教育部门就业人数增长最多(分别+4.0、+2.3万)。州和地方政府就业显然不会像私人部门那样持续增长。而联邦政府就业人数继续减少0.7万,连续第五个月下降。
6月私人部门新增就业仅7.4万,是最近八个月低点。结合PMI就业分项来看,私人部门就业也并不乐观,制造业的就业分项下滑1.8至45.0,非制造业对应分项下滑3.5至47.2,两者收缩程度均在加剧,印证了私人部门就业整体较弱。分行业来看,私人部门就业环比降幅较大的是教育和保健服务(环比下降3.2万)、其他服务业(下降1.5万)、批发业(下降1.0万)。
第三,失业率意外下降,主要是劳动参与率下降,移民继续离开劳动力市场。家庭调查数据来看,6月失业率下降0.13%,主要是劳动参与率下降0.09%。对应具体数字来看,家庭调查就业增加9.3万,失业人数减少22.2万人,对应劳动力人数(就业和失业之和)整体下降12.9万,而非劳动力(不在劳动力市场)增加32.9万。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,6月美国之外出生的人口(移民代理变量)就业人数下降34.8万人,与非劳动力增加数接近,指向移民仍在被驱逐出劳动力生产。最近三个月美国之外出生的就业人数合计下降99.4万。
第四,工资增速下降,好消息是通胀压力不大,坏消息是消费可能随收入回落。6月私人部门平均时薪环比0.22%,大幅低于5月的0.39%,也低于过去三个月的平均值0.3%。其中商品生产薪资环比0.11%,服务业薪资环比0.22%。6月私人部门周度总收入(时薪*工时*就业人数)同比增长4.5%,明显低于过去三个月的平均值5.0%,也已低于2017-2019的平均值4.6%。薪资增速放缓,尤其是服务业薪资增速放缓,指向后续通胀压力可控,但收入下降对应的消费回落也难以避免。
6月就业数据整体不弱,支持美联储推迟降息。就业数据发布后,根据CME FedWatch,年内降息预期从64bp下降至51bp,9月降息概率也从94%降至70%附近。降息预期回撤,是推动美债利率上行的主要原因。美联储提前降息,需要看到劳动力市场明显走弱,5-6月连续两个月的非农数据都不支持这一点。至于贝森特所谓的9月追赶式降息,目前条件也并不满足。去年美联储9月降息之前,7-8月失业率满足“萨姆规则”(失业率三个月移动均值减去前一年失业率低点得到的数字超过0.5%)。而当前失业率并不满足这个条件,反而是支持鲍威尔的观望立场。毕竟当前的数据指向劳动力市场没有失速,只是某些数据出现恶化,例如私人部门就业创造放缓,薪资放缓,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等。这些会不会进一步恶化导致劳动力市场整体变差,还需要时间评估。
美债利率在今年降息推迟、明年多降息之间摇摆。就业数据并不支持美联储尽快降息,但与此同时,前期美债利率下行、美元跌破97,在反映另外一种预期,即鲍威尔任期结束后,新任美联储主席可能大幅降息,甚至遵从特朗普的意思,将利率降至中性利率3%以下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任期将于2026年5月结束,美国总统特朗普很可能会选择一个支持低利率的继任者。鲍威尔并未明确在美联储主席任期结束之后,是否继续担任美联储理事。如他继续担任理事,意味着特朗普在任期内只能再提名一位美联储理事,接替库格勒(Adriana Kugler)的空缺(2026年1月任期结束)。这位理事可能成为美联储主席人选,预计在今年四季度将获得特朗普提名。在人选落地之前,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,也会是困扰美债和美元市场的重要因素。
对于10年美债,参考历史经验,4.0-4.5%是相对合理的定价区间,对应中性利率3%+期限溢价1-1.5%。降息预期推迟倾向于将10年美债利率推至4.5%或者更高水平,而担忧美联储独立性、定价明年多降息,则倾向于将10年美债利率推往4.0%的方向。